科学预防 健康同行--秋冬季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来源:后勤管理处 作者:闫念念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

秋冬季气温变化无常,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学生们户外活动少,适应能力差,免疫力弱,在集体生活中极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为了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常见传染病的认知能力,让我们一起学习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和预防保健小知识,每一个人都要做好以下保健预防措施:

图片1.jpg

一、诺如病毒

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具有传染性强、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吃、喝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中招。中招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诺如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无需治疗,休息2-3天即可康复,少数患者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治疗。诺如病毒感染易误判为“食物中毒”。

图片2.jpg

预防重点

1.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报告班主任老师,不要带病上课,建议居家或留观室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再复课。

2.居家或留观休息期间,应使用独立的食品用具,最好不与他人共同进餐;腹泻或呕吐物应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食品用具可通过煮沸30分钟进行消毒,他人在处理污染物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3.公共使用物品及时消毒。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主要经由空气、飞沫进行传播,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容易暴发流感疫情。流感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咽喉痛、头痛、畏寒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

图片3.jpg

预防措施

1.勤洗手,注意手卫生。加强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盖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口鼻,若用手遮挡口鼻,注意立即洗手。

2.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

3.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摄氏度,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避免带病上课。

三、水痘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未得过水痘也未接种水痘疫苗者易被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发热、瘙痒。

预防措施

1.接种水痘疫苗。

2.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勤洗手,避免与病例接触。

3.一旦感染水痘,应立即居家隔离治疗,以免引起疫情扩散。

4.教室、宿舍定期消毒,开窗通风

四、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手足口病常表现为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

预防措施

1.有小儿的教职工要求孩子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定期对孩子使用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消毒。

3.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家里要定期开窗通风。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腮腺肿胀为具体特征。起病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著肿大。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

2.室内注意通风,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3.一旦确诊流行性腮腺炎,应立即与健康人隔离,防止传染他人。

秋冬季节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落实防护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图片4.jpg

如何预防校园疫情

1.加强晨午检制度。规范开展晨午检,做到“一问,二看,三摸,四查”,早发现早处置。

2.加强通风、消毒。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天至少两次,每次至少30分钟,做好日常清扫和消毒工作。

3.做好上报工作。一旦发现患病学生增多,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措施。

4.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对教职工进行相关疾病预防知识培训。加强防控,及时处置,为师生构筑起一道安全屏障,确保师生有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