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思政进行时】专版报道学院创新构建的“136”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山西晚报 发布时间:2025-09-23 浏览次数:

9月23日山西晚报第16版“思政进行时”,专版报道:以行践思 点亮育人新路径——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136”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原文如下:在娄烦县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学生们专注地聆听讲解,不时低头记录着;在清徐醋厂的酿造车间,学生们观摩老师傅的技艺,体会工匠精神的真谛;在交城县段村的田间地头,学生们与村民畅谈,感受乡村振兴的脉动……这些都是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的生动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我们在新时代切实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该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目标,适应新时代教育需要,落实山西省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项目,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引领,以省级“时代新人”思政教育工作室为平台,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打造思政教育品牌,创新构建“136”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打造出一堂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行走的思政课”。

一个主题引领:让思政“活”起来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在这一“大思政课”理念指引下,学院明确提出“行走的思政课”这一实践教学主题,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理论讲授向实践体验的深刻转型。

为确保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学院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形成了三类教学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包括娄烦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太原解放纪念馆等;乡村实践基地涵盖山西省怀仁市鹅毛口村、吕梁市交城县段村等;企业实践基地则与中国电信、海信、中来、太钢大明等企业合作建立。

“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前,我们都会组织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精心打磨教案,设计实践情景,完善教学案例。”学院省级“时代新人”思政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介绍,“活动结束后,还会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并延伸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等实践育人比赛,确保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三条主线”协同:打造立体化实践课堂

学院围绕“匠心课堂”“红色课堂”“田间课堂”三条主线,构建起立体化的实践育人模式。

“红色课堂”融通历史与现实。参观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时,学生们提前收集高君宇的生平事迹和革命故事,在现场研学中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在黄坡烈士陵园,学生们为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敬献花束,静静地聆听讲解员讲述那段烽火岁月,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田间课堂”连接知识与实践。学院与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共建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赴长治武乡、娄烦等地开展社区、乡镇服务宣讲。“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国情社情,真切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带队教师表示。

“匠心课堂”融合职业与育人。学院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分公司开展“中国美·劳动美,红色匠心劳动育人”活动,聆听全国劳动模范薛万强经理的“时代新人说”;组织学生参加清徐县首届醋产业工匠培训,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六大形式”贯通:让实践育人更具感染力

学院通过“时代新人说、读家书、诵经典、讲故事、唱红歌、谈感悟”六种形式,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学习、感悟和成长。

在“时代新人说”活动中,学生们在清徐醋厂实地了解陈醋的酿造过程,听一线酿醋师傅讲述技术攻坚故事。“师傅们从无到有、精益求精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一名参与学生感慨道。

“读家书”活动则注重传递精神文化力量。在教师节期间,学生们诵读张桂梅老师和黄大年老师写给父母的家书,感受“为山里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切”的奉献精神和“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

2025年5月22日,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

在“诵经典”活动中,学院根据不同节日特点选择经典诗文。春节诵读《元日》《除夜雪》,中秋节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传统文化在朗朗诵读声中焕发新生。

“讲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动画配音等多样化形式,生动讲述革命故事、历史典故。“这种方式让思政教育变得有趣而深刻。”学生们纷纷表示。

“唱红歌”则根据不同场景选择曲目。田间教学时唱响《在希望的田野上》,参观红色基地时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访企学习时演唱《劳动最光荣》,用歌声传递情感,用音乐升华思想。

最后的“谈感悟”活动通过分享会、社交媒体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及时总结反思,深化学习效果。

成效显著:创新了教育形式,提升了师生凝聚力

“136”实践育人模式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和传承红色精神”活动为例,通过六大形式的活动开展,学生们不仅对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理解,更通过高君宇的故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这一模式还创新了教育形式,打破了传统室内课堂教学的局限。学院积极拓展教育资源,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同时,通过选拔入党积极分子、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拔尖人才参与实践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风尚。

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学院与多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山西自然博物馆签署“院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太钢大明、海信等企业建立实践基地;与水木宜桦老年养护中心开展志愿服务合作,有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师生凝聚力也得到显著提升。省级“时代新人”思政教育工作室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良性互动,为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136”实践育人体系,真正让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成为我省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完善实践育人机制,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