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1-03 浏览次数:

并城职院发〔2015〕69号

关于印发《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馆、中心:

现将《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主题词:课程建设方案 通知 签发人:杨志家

太 原 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综 合 办 公 室 2015年12月8日印

附件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院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的核心任务。学院目前大多数课程教学还在采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教学内容与职业实际相脱节,已经不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必须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育人水平,促进学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原则。各专业要根据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来确定课程开设的门类和名称;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特别是职业能力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项目;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设计、组织教学;根据多元评价考核评定学生成绩。通过改革,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和素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新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按照“分类建设、以点带面、相互促进、递进发展”的原则,以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为支撑,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通过二至三年的建设,使全院大部分课程分期、分批达到省内同类优质课程建设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内容先进、特色突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院课程建设分优质网络资源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善网络课学习管理,建设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做好课程建设平台保障。重点支持学院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根据各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采用合理的模式(理实一体、模块化、虚拟仿真等),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一)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项目

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重点是各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主要是规范课程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该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书、题库的建设等,该课程必须在实施周期内达到学院规定的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基本要求。力争在二年内每个专业要完成三门以上优质课程建设。

(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以授课面较广的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课程必须在实施周期内达到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基本要求,按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价要求通过学院评审。实现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先行,逐步向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过渡的目标。

紧密结合课程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学院中新金桥信息类课程学习系统、国家精品课程共享服务信息平台、尔雅通识课学习平台等资源,丰富学生自主化学习资源,合理确定学院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加强选修课的管理。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融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与学习过程智能化管理,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展教学服务手段、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教务管理、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评价等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支持移动学习,通过移动客户端软件,实现师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在线教学。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依据职业岗位分析,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专业能力体系。在专业人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与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院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主要任务描述、课程学习目标描述、课程能力标准要求、课程主要内容、学习者能力测试指导、教学资源配置等。课程标准的制订应该由院企合作共同完成。

(三)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门课程应明确一名教学能力强,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流程,有创新精神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建设负责人。根据学生规模组成数量足够、专业对口、包括企业兼职教师在内的课程改革团队,并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团队成员稳定。每门课程改革团队由3-5名院内教师及1-2名院外教师组成,并有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教师参加。要把课程改革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课程改革中寻求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有效途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知识面宽、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教学效果好、血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创新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真实或模拟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教学方法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为主,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鼓励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如教学动画、网络课件、仿真、虚拟项目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鼓励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方法的应用,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尽量结合企业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开设综合性、实用性实验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要有能体现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标准、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或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制定本课程的实训建设方案,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六)注重考核方式改革

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做到三个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注重职业能力考核;院内评价和院外评价相结合,院外评价主要是企业评价,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

(七)院企合作开发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院本教材。

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色编写、出版高质量、有特色、适用的的院本教材,提高自编教材选用率。建成包括教学标准、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资料库、模拟考试、师生交互平台、试题库及教学录像等内容的网络资源。

五、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建设项目具体操作方法分为课程申报、学院审批(立项)、组织实施、阶段检查、课程验收等五个步骤

(一)课程申报

课程建设实行建设负责人负责制。根据建设的需要,学院赋予建设负责人对师资、经费和设备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权。建设负责人负责填写课程建设申报书,各系部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及现有条件,慎重确定申报课程,申报课程须经所在系部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初审通过后,交院教务处汇总。优质课程开设三轮以上,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

建设负责人的资格条件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有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经验的讲师;至少三轮以上的所申报课程的教学经历(新开课程除外);教学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

(二)学院审批立项

教务处提请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院内外专家对各系(部)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论证。采取建设负责人说课(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团队情况和实地考察的形式,主要考察课程建设思路是否可行,建设条件是否具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系(部)申报材料及学院的教学实际,分批审定课程建设项目,经学院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批通过。

评审结果公示5个工作日,如无异议,报院长办公会议批准后正式立项。

(三)组织实施

经学院批准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相应系(部)组织课程建设负责人及参与人认真研究,制订所申报课程的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课程建设项目组必须按实施计划如期将建设成果输入网络教学平台。

(四)阶段检查

对已经立项的课程建设项目,教务处应根据建设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对照实施计划,加强过程管理,保证课程开发质量。加强对课程开发全过程的管理,规定工作流程及工作职责,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审议、审核。

对于检查未达标的课程必须在限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停止建设经费的使用。重点检查课程建设的进度、经费的使用情况、课程建设的突出表现与特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五)课程验收

课程建设项目期满,学院组织院内外专家组,根据优质网络资源课程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条件予以评审验收,并作出鉴定。

经评审达不到要求的课程,责令课程所在系部进行整改,学院将对建设项目采取限期整改(三个月)、停拨建设经费,直至取消项目立项资格等处罚措施,限定内达到要求。凡因整改后考核不符合要求而被取消项目立项资格的建设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报各级各类建设项目。

六、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1.学院课程建设组织机构

(1)成立学院课程建设领导组

主 任:杨志家

副主任:王蒙田、谢振芳、刘志强、樊长林、张志杰、张 健

成 员:张雪莲、李 艳、吴文利、张健隽、张荣钰、

李恩哲、杨 静、雷丽萍、魏宝兰

(2)成立课程建设办公室

主 任:王蒙田

副主任:樊长林、张志杰、张 健

工作秘书:袁 慧、王 玮、王 茜

2.工作职责

(1)课程建设领导组工作职责

① 全面领导学院的课程建设工作;

② 对课程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重点工作和重要政策措施进行审定和决策;

③ 检查督促各部门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④ 审批课程建设规划及项目。

(2)课程建设办公室工作职责

① 落实与执行课程建设领导组的决定及工作部署;

② 定期向课程建设领导汇报课程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③ 负责全院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

④ 完成课程建设评领导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3)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

① 审定全院课程建设规划;

② 对学院课程建设中的重大改革提出咨询意见;

③ 评审申报课程,参加阶段检查、评审课程验收,推荐申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④ 课程建设其他方面的指导工作。

(4)教务处是负责课程建设管理的职能机构。

其主要职责:

①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院的教学实际,制订和实施学院的课程建设规划;

② 组织课程建设评价,充分调动各教学单位、教辅单位以及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 对课程建设给予指导与检查,使课程建设真正建出实效;

④ 组织课程的评选、组织申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⑤ 组织课程建设立项及项目管理。

教务处应设立课程建设管理岗位,负责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5)各系部的主要职责

①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教学系的实际,制订各门课程的建设计划;

② 通过制度建设等措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 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④ 落实对项目建设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组织课程的预评审;

⑤ 负责课程的档案管理。

(6)课程建设负责人主要职责

① 负责制订课程建设计划;

② 落实课程建设任务;

③ 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经费支出审批;

④ 组织本课程组教师的业务学习;

⑤ 负责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

(二)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

学院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课程改革立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课程设计费、课件制作费、评审费、管理费、教学资源建设(试题库、习题库)成本支出等。

(三)加大奖励和考核力度

学院对先期建设的课程予以奖励,教务处要将建设课程纳入系部年度教学考核内容,各系部要将课程改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相关说明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最新动态